第 137 章 逢西有变 (第3/5页)
如是青山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笔趣阁www.biqugi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,“然也。”
卫觊续道:“觊以为治关之策,即在于富民强官。
“官民日盛,诸侯势力便能日削。”
“钟司隶才略超群,经营数年,著有成效。此皆钟君辛苦,曹公与令君慧眼识英,觊何敢言功。”
客套话说了一筐,两人却突然沉默下来。卫觊约荀彧酒肆相见,本就是有心试探,他自觉此事做得不磊落,不敢多言。
“伯觎。”
“令君请问,觊必无隐瞒。”
他心中已想好了回答,然而荀彧望着他,出人意料问的是与此毫不相关的问题,“伯觎河东人氏,此行往来故里——河东形势若何?”
“河东?”卫觊愣住片刻,回忆道,“……现任河东太守,名为王邑,此人……人称勤政,觊少年离郡,未见其人,不好下定论。”
“河东地接三辅,连通关雒,既为关中门户,又毗邻并州,自古兵家必争之地。”
“正因此本朝管控极严,河东数百年间未出望族。当年动乱,三辅士庶纷纷南下,而今郡内士族屈指可数,如卫氏与范氏,颇受王河东信重,委以郡中要职。”
他反应过来,天子曾落难……咳车驾曾幸河东,王邑当时殷勤上贡,似乎因此颇得帝心,因此封侯,加将军号。
思及此,卫觊了然:王邑心向天子,河东要地,留这样一个心思不定的太守始终是隐患。
朝廷,或者说曹公,想必决心换任新的河东太守。
而今问计于他……不会是有意让他去……
卫觊心中一凛,理应不至于。他刚从关中回许都任尚书,关山险远,没有折腾他再回去的道理。再说本朝历来之成例,任命牧守一般回避本地人氏。
可能是看出他心中所想,荀彧的话有可疑的停顿,“替任王邑——”
待他神色微变时,荀彧才不着急般续道,“似已有人选。”
卫觊悬着的心这才落回实处。
“只是关中一应筹划,曹公授意,还当问伯觎求计……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听闻消息,荀谌手中箸停在了半空中,“元衡赴任河东?”
“然。”
“河东生何变故?非元衡不可……”荀友若不得其解,“莫非因我之事牵连……”
据他所知,曹营正是用人之际,稍有才干的名士一旦来投,低至县令,高可尚书,出任两千石也不乏其人。
以自家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