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13 章 太学求师 (第2/4页)
如是青山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笔趣阁www.biqugi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身边嬉闹着跑过,唱着不成调的童谣。
满目春光里,荀忻问起兄长,“袁家四世三公,门阀显赫,袁公路出身名门,怎会如此豪横?”
荀彧答道:“出身名门,便自以为高人一等,其实并非幸事。”
荀忻望向青年沉静的侧脸,听他沉声道:“能乱天下者,必袁氏也。”
何颙答应写推荐信,果然很快就令人送过来了,荀彧也将太守的举荐文书拿了出来,荀忻拿着两卷竹简,感受到了命运的恶意。
都到了古代,他怎么还要继续求学?
这一天,荀忻便穿着青色儒袍,头戴帻巾,袖子里揣着两卷竹简,前去太学报到。
荀彧已经去了宫中当值,走前还殷殷叮嘱他,“何伯求显名太学,有他相荐,入学乃是易事。然有得便有失,只怕有人因此与你为难,忻弟应当有所防备。”
大佬的示警荀忻怎能不上心?于是他做好了一番心理建设,预演了种种情景,以应对突发状况。
太学设立在雒阳城南,傍水而建,高大的石门前有一片极开阔的广场,广场上立有石碑四十六块。
这正是熹平四年汉灵帝为避免经书章句有误,命当代名儒同时也是大书法家的蔡邕,写定五经之文,以隶书刊刻在石碑上,耗时八年,史称“熹平石经”。
碑落成之时,前来参观摹写的人络绎不绝,一日间车乘千余辆。无数儒生学子闻此消息,不远千里,负箧曳屣而来,专门来太学门前抄写经书。
在此之前,东汉顺帝时也曾修缮太学,扩建房舍,以致太学生一度达到三万之众[1]。
荀忻往石碑群中走去,此刻也仍有几人身影或坐或立,悬腕持笔,在抄写经书。
少年凝视着刻满隶书的高大石碑,笔迹端正浑厚,字形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,左侧落款“熹平四年蔡邕伯喈书”。
苍茫天地间,碑文顶天立地,仿佛是先贤遗音,亦或是千古圣铭,凛然庄严不可侵。
这些在他眼中不过是历史遗迹,对时人来说,却是神圣的天下至理。
荀忻不再逗留,他进门找到主事的学官,把郡里的文书与何颙的推荐信一起奉上。
五十多岁的老学官,须发灰白,眼睛有些浑浊,他展开简牍仔细辨识了一会儿,便为他登记造册,并递给他一片单支的竹简。
荀忻接过来看了看,这支竹简上写着他分配到的住处在某房某室。
“先生见谅,弟子在城中有居处,不需住